4月12日,上海黄金交易所(简称“上金所”)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合约保证金比例和涨跌停板的通知》,自2024年4月15日(星期一)收盘清算时起,Au(T+D)、mAu(T+D)、Au(T+N1)、Au(T+N2)、NYAuTN06、NYAuTN12等合约的保证金比例从8%调整为9%,下一交易日起涨跌幅度限制从7%调整为8%;CAu99.99合约保证金从每手45000元调整至每手51000元。
我有个朋友,花钱特别节约,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的那种,也特别能存钱。
但是有一天听说她买了个3万多的奢侈品包包,我感觉挺纳闷的。
我从没见她背过一次。有一天,另一个朋友问她,你怎么不背那个什么什么牌子的包?
她说哎呀,我根本背不出来…(她的穿衣风格非常朴素和休闲,跟这个包完全不搭)
哦,那你为什么要买呢?另一个朋友问她。
我想我都40岁了,不是说女人到了40总得有款什么什么的包,所以我就去买了。
类似的情况,我在我妈身上也发现了。
我妈也是一个特别节约,特别能存钱的人。
但有一次和几个亲朋去皮革城,我妈花五千多买了一件貂皮大衣。
在她犹豫要不要买的时候,有人对她说,买啊,这么实惠的价格,绝对划算的。我们要善待自己。
这句话,触动到了我妈。于是她就买下来了。
但这件大衣她从没穿过。和我朋友一样,风格不搭,她是穿不出去的。
所以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平时那么节约的人,会买下这么贵的东西,却又从不使用而放在家里积灰?
我朋友和我妈有一个共同点。
她们都很爱付出,都有点讨好型人格。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压制自己的需求,优先满足别人的需求。
我妈有时会到了饭点不吃饭,而接某个亲朋的电话,因为别人有事找她商量,或者别人有事向她倾诉。
我朋友也是,有次在群里,另一个朋友缺一个东西询问大家有没有,她说她有,于是那个朋友就说请明天带给她。但我这个朋友却连夜骑着小电驴给别人送了过去。
她们就是这样,经常压制自己的需求,优先满足别人的需求。但压制久了,内心会有一种自我怜惜和不甘心。
这种自怜和不甘,在某个时刻会被某种东西所激活。
类似于这种,“我们要善待自己”“女人40岁了总该有个什么什么东西”的说辞,就是一种触发机制,会让一向节约的她们失去判断力,买下商家想要她们买,而她们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
包包和大衣,更像是一种满足内心需求的象征物,而不是真正适合她们生活方式的物品。
所以从她们身上,我总结出一个道理:
节约用钱并不等于反消费主义。
真正践行反消费主义,需要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对内心自我需求的探究、对自己人际交往模式的探究、对广告说辞是如何激活内心需求的探究等等。
或者说,是对人性的探究,以及对商家如何操纵人性的探究!
豆友评论
@Hannah
认清自己,再去消费,才能让钱发挥该有的作用
@干性溺水
我觉得消费主义最邪恶的一点是把消费能力和消费品与个人品质与价值划了等号,用消费=意义进行对人群的洗脑,导致许多人追寻自我时追着追着就走上了消费之路。“买xx就是对自己好一点“这种毫无意义的话在无处不在的宣传广告之中真的能洗脑很多人。
@剑舞梨花
消费主义会披上各色外衣,创造各种话术,做消费主义逆行者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我老妈也买过皮草,没见她穿过。有时候人还是要审视一下自己的真实需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在暴富中退休
善待自己≠买不实用的东西≠买奢侈品。吃好点睡好点是真的。
@momo
我早就说过女人40了一定要有一个教授职位和三个博士学位。谁来践行一下……
@沧海一声笑
其实很多需求都是被商家创造出来的,少用购物软件和社交软件应该会好很多
@悭妹
善待自己,跟买不买某个东西,做不做某项消费没关系。真正的善待自己,是不委屈自己的情绪,做一个独立的人,发现不合适的人和关系要果断做断舍离,让自己可以用最舒服的方式活着。